1. 首页 > 手游资讯

天师绝顶蜀弓阵型组合
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25-01-14
摘要:对于天师最强蜀弓阵容搭配的问题,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,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。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。,天师绝顶蜀弓阵型组合

 

对于天师最强蜀弓阵容搭配的问题,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,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。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。

中国古代道家“四大天师”分别是张道陵、葛玄、萨守坚、许旌阳,为玉皇大帝通明宫的四位尊神。

一、张道陵张天师:本名张陵,道教称其为祖天师,于东汉末年创立道教,一说为张良的八世孙。张道陵出生之时黄云笼室,紫气盈庭,空中光如旦。从小聪明颖慧,七岁时遇河上公,得授《道德真经》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。

成年后相貌奇异,身长九尺二寸,庞眉广颡,朱顶绿睛,隆准方颐,目有二角。通四书五经,晓天文地理、河洛图纬之书。曾入太学,博学诸经。

后归隐山中修习长生不老之术,云游于名川大山之间寻求修真之道。据说三年练丹而成,服后返老还童,继续求道,治蜀地鬼、魔,但因杀鬼太多而未成仙。

后游历诸山,修道谢罪,大功告成,被太上老君接引上天拜元始天尊,令其重返人间,劝化尚未悟道者,遂降临人间演法,治鬼,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。后来大道功成,升天成神,是为张天师。独创天师道。

二、葛玄葛天师:为三国时期的方士,传说随左慈学道,修炼道法道术,得道家典籍相传常服饵术,长于治病,行符敕鬼,善于神变。

传说葛玄在江西阁皂山修道,道教尊其为“葛仙公”,后其感动太上老君,传葛玄以真经,使其成为了道教灵宝派的祖师。有一说其功行圆满后,被东华帝君收录入仙籍。

三、萨守坚萨天师:又称萨真人,为民间信仰的仙,宋代著名道士,号全阳子,萨守坚初习医,因误用药物伤致人命,于是弃医访道。

传说为南华人(今山东东明),收王灵官为徒,在明代供奉萨守坚的道观香火盛极一时。于陕西路遇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、林灵素及龙虎山三十代天师虚靖天师张继先,三师当时匿名各授一法与萨守坚,一为咒枣术,一为扇疾术,一为雷法,萨守坚依法行之皆验。

萨守坚后用咒枣为民治病救命;用雷法灭邪除妖、祈晴祷雨;用五明降鬼扇使人得命复生。得法后苦心修炼,尽获神霄大法诸阶秘诀。著有《雷说》、《续风雨雷电说》、《内天罡诀法》,主张诚心正意,以神合神,千变万化。

四、许逊许天师:晋代人,号旌阳。在南宋时被晋明道奉为祖师。少年时拜大洞真君吴猛为师,受三清之法,博通经史,明天文、地理,历律、五行、谶纬之书,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。

传说其打猎时射中一母鹿,而母鹿死前不顾一切地舔小鹿,许逊难过之际有所感悟,折弓而修道。二十四岁时迁旌阳县令,从政期间公正廉明,以德服人,人们称其为许旌阳。

后天下大乱,弃官而走,遇上圣真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,有斩邪擒妖之道法,收服江西蛟精,除却水患。奉许逊为净明教派之祖。后来道教将其与张道陵、葛玄、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。

扩展资料:

道家思想:

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,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,道家用“道”来探究自然、社会、人生之间的关系。道家提倡道法自然,无为而治,与自然和谐相处;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、永恒不灭,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。

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。道教始源於黄帝,集大成於老子,发扬於张道陵天师,对中华哲学、文学、科技、艺术、音乐、养生、宗教、书法、美术、体育、史学、商业、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。

百度百科-四大天师

百度百科-道家思想

中国四大天师师谁?

四大天师,即张天师张道陵,许天师许逊,萨天师萨守坚,葛天师葛玄,道教尊为四大天师。张天师为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,又称“降魔护道天尊”,“高明大帝”,“正一真人”,“祖天师”。张道陵本名张陵(34-157年),字辅汉,号天师,道教尊称为张道陵。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,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,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。《清微仙谱》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和《列仙传》传其为汉留候张良的八世孙,沛国(今江苏丰县)人。其父张翳,字太顺,曾客居于天目山。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,即有孕在身。回沛后,于建武(25-56年)甲午上元(五月十八日)生陵。生时黄云笼室,紫气盈庭,空中光如蛋。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,七岁时遇河上公,得授《道德真经》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。成年后相貌奇异,身长九尺二寸,庞眉广颡,朱顶绿睛,隆准方颐,目有二角。通四书五经,晓天文地理、河洛图纬之书。曾入太学,博学诸经。年二十六“举贤良方正极谏科”。东汉明帝时(58-76年)曾为巴郡江卅(今重庆市)令。后遁隐于北邙山(今河南洛阳北)修长生不死之道。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,授其秘旨。朝廷征为博士,称病不赴。和帝(89-105年)征为太傅,封冀县侯,三诏不出。其志在精诚修炼,得黄帝九鼎丹法。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,炼龙虎大丹。又居嵩山静心冥思,得《三皇内文》《九鼎太清丹经》于是遍访名山,以寻道修真。顺帝时(126-144年),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,二为蜀中峻峰秀岭、涧溪泉瀑所吸引,连入四川,在鹤鸣山(一名鹊鸣山,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)烧炼九鼎神丹,历三年而丹成。服后返老还童,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,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,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,世莫能测。据《列仙全传》称,张陵擅用符水治病,功渎渐著。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箓、三清众经、符箓丹灶秘诀印剑、法服等,奉治蜀地八部鬼神、六天魔王,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,使人鬼分治,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。即为二十四治,每治立阴官一人,仙官一人,分别掌管人事祸福。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七返之功,准备升天,但因其杀鬼太多,终未成功,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,仍居留人间。于是返回鹤鸣山,著作道书二十四篇,创立五斗米道,后世又称天师道、正一道。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,修行谢罪,大功告成,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,朝拜元始天尊,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,令其重返人间,劝化尚未悟道者,遂降临人间演法,治鬼,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,一旦灵至神到,鬼怪立除。永寿(155-158年)二年(156年),功成道著,天神来迎,白日升天。此后,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,历代皆受朝廷封号:唐天宝(742-756年)六年(747年)册封天师为“太师”,唐僖宗封天师为“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”;宋理宗册封天师为“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”;元成宗加封天师为“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”;明供武(1368-1355)元年(1368年)改封天师为“真人”。天师之名,始见于《庄子·徐无鬼》文日:“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。”实指尊敬之辞,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。李膺《蜀记》称张陵入鹤鸣山,自称天师。北魏有寇天师(谦之),刘宋有陆天师(修静),唐有杜天师(光庭),宋有萨天师(守坚)等等。“天师”之号始称张道陵的,最早见于《晋书·郝超传》《传》云:“愔事天师道,而超奉佛。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。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,但后世仍称天师,一直沿至今日。张道陵为道教的创始人,加之其是道法高深、阵魔伏妖、神通广大,白日飞升的仙人,故在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。又为历代神仙故事所烘染,其在民间的影响也十分显著,奉祀一直至今。许天师,为晋代道士许逊,字敬之,南昌(今江西)人,又称“许真君”。按《十二真君传》:“许真君名逊,字敬之,本汝南人也。祖琰、父肃,世幕至道。”《三教源流授神大全》载,许逊生于吴赤乌(238-251年)二年(239年)正月廿八日,其母先梦金风衔珠,坠落怀中,遂受孕而生。弱冠之年,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,受三清之法,博通经史,明天文、地理,历律、五行、谶纬之书,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。据《云笈七签》记载:一次许逊去打猎,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,适时母鹿生下小鹿,中箭的母鹿不顾一切,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,一会便死去了。许逊见状,心中非常难过,怅然感悟,折其弓矢,锐意神仙之道。晋太康(280-290年)元年(280年),许逊举为孝廉,时年四十二岁,拜为蜀地旌阳县令。从政期间,公正廉明,吏民悦服,民众感其恩德,遂立祠供奉其像,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。后来晋室纷乱,连弃官东归,遨迹江湖,寻求至道。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,又与郭璞一同阴止五敦作乱。郭璞被五敦处刑后,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,至庐江口,遇船工,化度之,教其服草,授以神仙之术。后遇上圣真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,有斩邪擒妖之道法。不久游豫章,遇一少年名慎郎,乃蛟蜃精所化,数兴洪水危害江西,遂化为黑牛,率弟子杀之,为江西翦除水患。自此,许逊道法大显,声名遗迩,求拜弟子甚多。东晋宁康(373-376年)二年(374年)举家从豫章西山(今江西南昌西山),白日飞升。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。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,均被刻于竹简,令人探取,以决休咎,名日“圣签”。北宋徽宗政和(1111-1118年)二年(1112年)封为“神功妙济真君”,因皇帝梦中显灵,为其疗疾,升观为宫,赐额为“玉隆万寿宫”(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)。南宋绍兴间(1131-1163年),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,因得许逊授《飞仙度人经》、《净明忠孝大法》等。元朝时,道士刘玉用“净明”作为教派名称,主要经典为《净明忠教全书》,并奉许逊为教祖,创立“净明忠孝道”。后来道教将其与张道陵、萨守坚、葛玄共为四大天师。萨天师,又称萨真人,崇恩真君。相传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,号全阳子。一说为蜀西河(今四川崇宁县西)人,一说南华(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,南华山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)人。元赵道一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云:“自称汾阳萨客。”萨守坚少时本为医生,因医术不太高明,开错药而吃死了人,于是弃医从道。曾师从于第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、林灵素及王恃宸。据《三教搜神大全》卷二、《列仙全传》卷八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卷二十记载,虚静先生传其咒枣秘术,王侍宸传其雷法,林灵素传其宝扇一把。萨守坚学成秘法后,用咒枣术济贫拔苦,用雷法铲奸除害,用宝扇为民报冤。于是道法大显,闻名遐迩。后被称为“崇恩真君”,又被玉帝封为“天枢领位真人”。相传萨守坚以法阵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,收其为部将,传其符箓秘诀。然而在民间王灵官的名声远远要比其师响亮。明永乐(1403-1425年)中,供奉王灵官和萨守坚的宫观,香火盛极一时。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、葛玄、许逊共为四大天师。天师姓葛,名玄,字孝先。丹阳句容(今江苏句窖市)人。三国时的方士,据《抱朴子》记载,曾经从左慈学道,修炼道术,受《九鼎丹经》、《太清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等,并受诸秘诀,后以之俱传郑隐。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,常辟谷服饵,擅符咒诸法,能用符箓为人驱病辟耶。道教尊其为“葛仙公”,又称“太极左仙公”。梁陶景《真灵位业图》将其列为第三层。道教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,有的说他能将口中吐出的饭粒变成成千上万只蜂,能使顽石走路,蛤蟆、昆虫、燕雀能在他的指挥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,能从井里取钱请客喝酒,能画符箓为民祈雨,有的说他能拿妖捉怪,曾经在酒店鞭打妖邪,为一秀才解除蛇精缠身,焚邪庙恶小鬼,有的说他曾随孙权出游,沉于江中,数旬而归,有的说他曾给屈家二女仙丹,使二人服后成仙而去,有的说他曾在石壁炼食丹药,不小心掉下一粒,一鸟吃后,即成仙鹤,有的说他功行圆满后,东华帝君录其名入仙籍。总之,其仙迹十分广泛。宋崇宁(1102-1107年)三年(1104年)封为“冲应真人”,淳(1241-1253年)三年(1243年)封为“冲应孚真君”。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、许逊、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。

请问道教四大天师分别是谁?

道教四大天师

四大天师,即张天师张道陵,许天师许逊,萨天师萨守坚,葛天师葛玄,道教尊为四大天师。

张天师为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,又称降魔护道天尊,高明大帝,正一真人,祖天师。

张道陵本名张陵(34-157年),字辅汉,号天师,道教尊称为张道陵。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,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,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。《清微仙谱》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和《列仙传》传其为汉留候张良的八世孙,沛国(今江苏丰县)人。其父张翳,字太顺,曾客居于天目山。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,即有孕在身。回沛后,于建武(25-56年)

甲午上元(五月十八日)生陵。生时黄云笼室,紫气盈庭,空中光如蛋。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,七岁时遇河上公,得授《道德真经》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。成年后相貌奇异,身长九尺二寸,庞眉广颡,朱顶绿睛,隆准方颐,目有二角。通四书五经,晓天文地理、河洛图纬之书。曾入太学,博学诸经。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。东汉明帝时(58-76年)曾为巴郡江卅(今重庆市)令。后遁隐于北邙山(今河南洛阳北)修长生不死之道。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,授其秘旨。朝廷征为博士,称病不赴。和帝(89-105年)征为太傅,封冀县侯,三诏不出。其志在精诚修炼,得黄帝九鼎丹法。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,炼龙虎大丹。又居嵩山静心冥思,得《三皇内文》《九鼎太清丹经》于是遍访名山,以寻道修真。顺帝时(126-144年),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,二为蜀中峻峰秀岭、涧溪泉瀑所吸引,连入四川,在鹤鸣山(一名鹊鸣山,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)烧炼九鼎神丹,历三年而丹成。服后返老还童,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,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,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,世莫能测。据《列仙全传》称,张陵擅用符水治病,功渎渐著。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箓、三清众经、符箓丹灶秘诀印剑、法服等,奉治蜀地八部鬼神、六天魔王,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,使人鬼分治,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。即为二十四治,每治立阴官一人,仙官一人,分别掌管人事祸福。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七返之功,准备升天,但因其杀鬼太多,终未成功,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,仍居留人间。于是返回鹤鸣山,著作道书二十四篇,创立五斗米道,后世又称天师道、正一道。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,修行谢罪,大功告成,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,朝拜元始天尊,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,令其重返人间,劝化尚未悟道者,遂降临人间演法,治鬼,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,一旦灵至神到,鬼怪立除。永寿(155-158年)二年(156年),功成道著,天神来迎,白日升天。

此后,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,历代皆受朝廷封号:唐天宝(742-756年)六年(747年)册封天师为太师,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;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;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;明供武(1368-1355)元年(1368年)改封天师为真人。

天师之名,始见于《庄子?徐无鬼》文日: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。实指尊敬之辞,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。李膺《蜀记》称张陵入鹤鸣山,自称天师。北魏有寇天师(谦之),刘宋有陆天师(修静),唐有杜天师(光庭),宋有萨天师(守坚)等等。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,最早见于《晋书?郝超传》《传》云:愔事天师道,而超奉佛。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。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,但后世仍称天师,一直沿至今日。

张道陵为道教的创始人,加之其是道法高深、阵魔伏妖、神通广大,白日飞升的仙人,故在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。又为历代神仙故事所烘染,其在民间的影响也十分显著,奉祀一直至今。

许天师,为晋代道士许逊,字敬之,南昌(今江西)人,又称许真君。按《十二真君传》:许真君名逊,字敬之,本汝南人也。祖琰、父肃,世幕至道。《三教源流授神大全》载,许逊生于吴赤乌(238-251年)二年(239年)正月廿八日,其母先梦金风衔珠,坠落怀中,遂受孕而生。弱冠之年,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,受三清之法,博通经史,明天文、地理,历律、五行、谶纬之书,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。据《云笈七签》记载:一次许逊去打猎,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,适时母鹿生下小鹿,中箭的母鹿不顾一切,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,一会便死去了。许逊见状,心中非常难过,怅然感悟,折其弓矢,锐意神仙之道。晋太康(280-290年)元年(280年),许逊举为孝廉,时年四十二岁,拜为蜀地旌阳县令。从政期间,公正廉明,吏民悦服,民众感其恩德,遂立祠供奉其像,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。后来晋室纷乱,连弃官东归,遨迹江湖,寻求至道。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,又与郭璞一同阴止五敦作乱。郭璞被五敦处刑后,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,至庐江口,遇船工,化度之,教其服草,授以神仙之术。后遇上圣真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,有斩邪擒妖之道法。不久游豫章,遇一少年名慎郎,乃蛟蜃精所化,数兴洪水危害江西,遂化为黑牛,率弟子杀之,为江西翦除水患。自此,许逊道法大显,声名遗迩,求拜弟子甚多。

东晋宁康(373-376年)二年(374年)举家从豫章西山(今江西南昌西山),白日飞升。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。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,均被刻于竹简,令人探取,以决休咎,名日圣签。北宋徽宗政和(1111-1118年)二年(1112年)封为神功妙济真君,因皇帝梦中显灵,为其疗疾,升观为宫,赐额为玉隆万寿宫(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)。南宋绍兴间(1131-1163年),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,因得许逊授《飞仙度人经》、《净明忠孝大法》等。元朝时,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,主要经典为《净明忠教全书》,并奉许逊为教祖,创立净明忠孝道。后来道教将其与张道陵、萨守坚、葛玄共为四大天师。

萨天师,又称萨真人,崇恩真君。相传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,号全阳子。一说为蜀西河(今四川崇宁县西)人,一说南华(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,南华山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)人。元赵道一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云:自称汾阳萨客。

萨守坚少时本为医生,因医术不太高明,开错药而吃死了人,于是弃医从道。曾师从于第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、林灵素及王恃宸。据《三教搜神大全》卷二、《列仙全传》卷八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卷二十记载,虚静先生传其咒枣秘术,王侍宸传其雷法,林灵素传其宝扇一把。萨守坚学成秘法后,用咒枣术济贫拔苦,用雷法铲奸除害,用宝扇为民报冤。于是道法大显,闻名遐迩。后被称为崇恩真君,又被玉帝封为天枢领位真人。

相传萨守坚以法阵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,收其为部将,传其符箓秘诀。然而在民间王灵官的名声远远要比其师响亮。明永乐(1403-1425年)中,供奉王灵官和萨守坚的宫观,香火盛极一时。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、葛玄、许逊共为四大天师。

天师姓葛,名玄,字孝先。丹阳句容(今江苏句窖市)人。三国时的方士,据《抱朴子》记载,曾经从左慈学道,修炼道术,受《九鼎丹经》、《太清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等,并受诸秘诀,后以之俱传郑隐。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,常辟谷服饵,擅符咒诸法,能用符箓为人驱病辟耶。道教尊其为葛仙公,又称太极左仙公。梁陶景《真灵位业图》将其列为第三层。

道教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,有的说他能将口中吐出的饭粒变成成千上万只蜂,能使顽石走路,蛤蟆、昆虫、燕雀能在他的指挥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,能从井里取钱请客喝酒,能画符箓为民祈雨,有的说他能拿妖捉怪,曾经在酒店鞭打妖邪,为一秀才解除蛇精缠身,焚邪庙恶小鬼,有的说他曾随孙权出游,沉于江中,数旬而归,有的说他曾给屈家二女仙丹,使二人服后成仙而去,有的说他曾在石壁炼食丹药,不小心掉下一粒,一鸟吃后,即成仙鹤,有的说他功行圆满后,东华帝君录其名入仙籍。总之,其仙迹十分广泛。

宋崇宁(1102-1107年)三年(1104年)封为冲应真人,淳(1241-1253年)三年(1243年)封为冲应孚真君。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、许逊、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。

道教四大天师(道教四大天师是什么级别)

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道教四大天师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道教四大天师是什么级别分析解答,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,关注本站哦。

道教四大天师指的是哪四位

“四大天师”分别是张道陵、葛玄、萨守坚、许旌阳,为玉皇大帝通明宫的四位尊神。

天师之名,始见于《庄子徐无鬼》文曰:「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。」实指尊敬之辞,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。「天师」之号始称张道陵的,最早见于《晋书郝超传》。

张道陵本名张陵,字辅汉,道教称为祖天师。他是汉代张鲁的爷爷,是道教的创始人。?[1]

出生

道教四大天师

他于东汉末年创立道教,正一真人据说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。《清微仙谱》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和《列仙传》传其为汉留候张良的八世孙,沛国丰邑人。其父张翳,字太顺,曾客居于天目山。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,即有孕在身。回沛后,于建武甲午上元生陵。生时黄云笼室,紫气盈庭,空中光如旦。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,七岁时遇河上公,得授《道德真经》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

道教四大天师分别是谁?

道教一直是中华承认的宗教,道教在中国古代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,而道教一直尊崇着四大天师,四大天师是道教史上最重要的四位真人,你知道道教的四大天师分别是谁吗?下面的道教文化为你解答,一起来看看吧。

四大天师,即张天师张道陵,许天师许逊,萨天师萨守坚,葛天师葛玄,道教尊为四大天师。

张天师为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,又称“降魔护道天尊”,“高明大帝”,“正一真人”,“祖天师”。

张道陵本名张陵,字辅汉,号天师,道教尊称为张道陵。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,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,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。《清微仙谱》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和《列仙传》传其为汉留候张良的八世孙,沛国人。其父张翳,字太顺,曾客居于天目山。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,即有孕在身。回沛后,于建武

甲午上元生陵。生时黄云笼室,紫气盈庭,空中光如蛋。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,七岁时遇河上公,得授《道德真经》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。成年后相貌奇异,身长九尺二寸,庞眉广颡,朱顶绿睛,隆准方颐,目有二角。通四书五经,晓天文地理、河洛图纬之书。曾入太学,博学诸经。年二十六“举贤良方正极谏科”。东汉明帝时曾为巴郡江卅令。后遁隐于北邙山修长生不死之道。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,授其秘旨。朝廷征为博士,称病不赴。和帝征为太傅,封冀县侯,三诏不出。其志在精诚修炼,得黄帝九鼎丹法。

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,炼龙虎大丹。又居嵩山静心冥思,得《三皇内文》《九鼎太清丹经》于是遍访名山,以寻道修真。顺帝时,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,二为蜀中峻峰秀岭、涧溪泉瀑所吸引,连入四川,在鹤鸣山烧炼九鼎神丹,历三年而丹成。服后返老还童,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,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,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,世莫能测。据《列仙全传》称,张陵擅用符水治病,功渎渐着。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_、三清众经、符_丹灶秘诀印剑、法服等,奉治蜀地八部鬼神、六天魔王,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,使人鬼分治,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。

即为二十四治,每治立阴官一人,仙官一人,分别掌管人事祸福。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七返之功,准备升天,但因其杀鬼太多,终未成功,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,仍居留人间。于是返回鹤鸣山,着作道书二十四篇,创立五斗米道,后世又称天师道、正一道。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,修行谢罪,大功告成,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,朝拜元始天尊,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,令其重返人间,劝化尚未悟道者,遂降临人间演法,治鬼,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,一旦灵至神到,鬼怪立除。永寿二年,功成道着,天神来迎,白日升天。

此后,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,历代皆受朝廷封号:唐天宝六年册封天师为“太师”,唐僖宗封天师为“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”;宋理宗册封天师为“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”;元成宗加封天师为“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”;明供武元年改封天师为“真人”。

天师之名,始见于《庄子·徐无鬼》文日:“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。”实指尊敬之辞,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。李膺《蜀记》称张陵入鹤鸣山,自称天师。北魏有寇天师,刘宋有陆天师,唐有杜天师,宋有萨天师等等。“天师”之号始称张道陵的,最早见于《晋书·郝超传》《传》云:“_事天师道,而超奉佛。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。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,但后世仍称天师,一直沿至今日。

张道陵为道教的创始人,加之其是道法高深、阵魔伏妖、神通广大,白日飞升的仙人,故在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。又为历代神仙故事所烘染,其在民间的影响也十分显着,奉祀一直至今。

道教四大天师是谁?

1、张天师

张道陵本名张陵,字辅汉,道教称为祖天师。他是汉代张鲁的爷爷,是道教的创始人。

2、葛天师

天师姓葛,名玄,字孝先,丹阳句容人。三国时的方士,据《抱朴子》记载,曾经从左慈学道,修炼道术,受《九鼎丹经》、《太清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等,并受诸秘诀,后以之俱传郑隐,相传他在江西阁皂山修道,常辟谷服饵,擅符咒诸法。

3、萨天师

萨天师又称萨真人,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之一。崇恩真君。是宋代著名道士,号全阳子。一说为蜀西河人,一说南华人。元赵道一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云:“自称汾阳萨客。”

4、许天师

许天师,为晋代道人许逊,字敬之,号旌阳,南昌人,又称“许真君”。许逊生于吴赤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,在南宋时被净明道奉为祖师。

扩展资料

道教最高神灵“三清”分别是元始天尊,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。

1、元始天尊,又名“玉清元始天尊”、“玉清大帝”、“天宝君”,全称“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原始天尊”。在“三清”之中位为最尊,也称原始天王,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。

他是道教开天辟地之神,为上古盘古氏尊谓,称玉清元始天尊,也称原始天王。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,太无之先,元气之始,故名“元始”。位于三清之中。

2、灵宝天尊道教最高神灵“三清”尊神之一,又称通天教主或“上清灵宝天尊”。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。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《真灵位业图》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,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。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,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。

3、道德天尊,即太上老君,道教天神、教主。为三清之第三位。又称“道德天尊”、“降生天尊”、“太清大帝”等。在道教宫观“三清殿”,其塑像居右位,手执扇子。相传其原形为老子。

百度百科-四大天师

百度百科-道教三清

中国古代道家四大天师各叫什么名字?有什么故事?

中国古代道家“四大天师”分别是张道陵、葛玄、萨守坚、许旌阳,为玉皇大帝通明宫的四位尊神。

一、张道陵张天师:本名张陵,道教称其为祖天师,于东汉末年创立道教,一说为张良的八世孙。张道陵出生之时黄云笼室,紫气盈庭,空中光如旦。从小聪明颖慧,七岁时遇河上公,得授《道德真经》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。

成年后相貌奇异,身长九尺二寸,庞眉广颡,朱顶绿睛,隆准方颐,目有二角。通四书五经,晓天文地理、河洛图纬之书。曾入太学,博学诸经。

后归隐山中修习长生不老之术,云游于名川大山之间寻求修真之道。据说三年练丹而成,服后返老还童,继续求道,治蜀地鬼、魔,但因杀鬼太多而未成仙。

后游历诸山,修道谢罪,大功告成,被太上老君接引上天拜元始天尊,令其重返人间,劝化尚未悟道者,遂降临人间演法,治鬼,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。后来大道功成,升天成神,是为张天师。独创天师道。

二、葛玄葛天师:为三国时期的方士,传说随左慈学道,修炼道法道术,得道家典籍相传常服饵术,长于治病,行符敕鬼,善于神变。

传说葛玄在江西阁皂山修道,道教尊其为“葛仙公”,后其感动太上老君,传葛玄以真经,使其成为了道教灵宝派的祖师。有一说其功行圆满后,被东华帝君收录入仙籍。

三、萨守坚萨天师:又称萨真人,为民间信仰的仙,宋代著名道士,号全阳子,萨守坚初习医,因误用药物伤致人命,于是弃医访道。

传说为南华人,收王灵官为徒,在明代供奉萨守坚的道观香火盛极一时。于陕西路遇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、林灵素及龙虎山三十代天师虚靖天师张继先,三师当时匿名各授一法与萨守坚,一为咒枣术,一为扇疾术,一为雷法,萨守坚依法行之皆验。

萨守坚后用咒枣为民治病救命;用雷法灭邪除妖、祈晴祷雨;用五明降鬼扇使人得命复生。得法后苦心修炼,尽获神霄大法诸阶秘诀。著有《雷说》、《续风雨雷电说》、《内天罡诀法》,主张诚心正意,以神合神,千变万化。

四、许逊许天师:晋代人,号旌阳。在南宋时被晋明道奉为祖师。少年时拜大洞真君吴猛为师,受三清之法,博通经史,明天文、地理,历律、五行、谶纬之书,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。

传说其打猎时射中一母鹿,而母鹿死前不顾一切地舔小鹿,许逊难过之际有所感悟,折弓而修道。二十四岁时迁旌阳县令,从政期间公正廉明,以德服人,人们称其为许旌阳。

后天下大乱,弃官而走,遇上圣真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,有斩邪擒妖之道法,收服江西蛟精,除却水患。奉许逊为净明教派之祖。后来道教将其与张道陵、葛玄、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。

扩展资料:

道家思想:

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,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,道家用“道”来探究自然、社会、人生之间的关系。道家提倡道法自然,无为而治,与自然和谐相处;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、永恒不灭,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。

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。道教始源於黄帝,集大成於老子,发扬於张道陵天师,对中华哲学、文学、科技、艺术、音乐、养生、宗教、书法、美术、体育、史学、商业、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。

百度百科-四大天师

百度百科-道家思想

聊斋志异雹神原文及译文

聊斋志异雹神原文及译文

 引导语:《聊斋志异》,简称《聊斋》,俗名《鬼狐传》,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。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雹神原文及译文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 王公筠苍[1],莅任楚中[2]。拟登龙虎山谒天师[3]。及湖[4],甫登舟,即有一人驾小艇来,使舟中人为通[5]。公见之,貌修伟。怀中出天师刺[6],曰:?闻驺从将临[7],先遣负

 弩[8]。?公讶其预知,益神之,诚意而往。天师治具相款[9]。其服役者,衣冠须鬣,多不类常人。前使者亦侍其侧。少间,向天师细语。天师谓公曰:?此先生同乡,不之识耶?公问之。曰:?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[10]。?公愕然改容。天师曰:?适言奉旨雨雹,故告辞耳。?公问,?何处?曰:?章丘。?公以接壤关切,离席乞免。天师曰:?此上帝玉敕[11],雹有颔数,何能相徇?公哀不已。天师垂思良久,乃顾而嘱曰:?其多降山谷,勿伤禾稼可也。?又嘱:?贵客在坐,文去勿武[12]。?神出,至庭中,忽足下生烟,氤氲匝地[13]。俄延逾刻,极力腾起,才高于庭树;又起,高于楼阁。霹雳一声,向北飞去,屋宇震动,筵器摆簸。公骇曰:?去乃作雷霆耶!?天师曰:?适戒之,所以迟迟;不然,平地一声,便逝去矣。?公别归,志其月日,遣人问章丘。是日果大雨雹,沟渠皆满,而田中仅数枚焉。

 注释

 [1]王公筠苍:指王孟震。孟震字筠苍:淄川(今属山东淄博市)人。万历进士。官至左通政。因触犯权奸魏忠贤被革职。见《淄川县志》卷五。

 [2]楚中:泛指春秋时楚国故地习用为湖北、湖南两省的通称。

 [3]龙虎山:道教名山之一。在江西贵溪县西南。由龙、虎二山组成故名。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后人世居此山。张道陵(34?156),即张陵,东汉沛国丰(今江苏省丰县)人,顺帝汉安元年(142)在鹄鸣山(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)创立道教,徒众尊其为?天师?。其后世承袭道法,移居尤虎山,世称

 ?张天师?。山上建有上清宫,为历代天师的道场和祀神之处。其居处上清镇(在贵溪东),有?嗣汉天师府?,今尚残存。

 [4]湖:指江西鄱阳湖。

 [5]为通:为之通禀,即替他传达谒见的请求。

 [6]刺:名帖。古时在竹简上刺上名字作拜见的名帖,所以叫刺。

 [7]驺 (zōu邹)从 (z?ng纵):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前后的`骑卒。

 [8]负弩:负弩矢前驱;意思是充当先导。《史记?司马相如列传》:?拜相如为中郎将,建节住使,?至蜀,蜀太守以下郊迎,县令负弩矢前驱。?弩,用机栝发箭的弓。

 [9]治具相款:备办酒席招待。具,馔具,指供设的肴馔。

 [10]李左车:汉初行唐(今河北省行唐县)人,初依赵王,封广武君,后归汉将韩信,信用其奇计攻取燕、齐等地。详见《史记?淮阴侯列传》。李左车死后为雹神的传说,不详始于何时。本书第十二卷《雹神》称其?司雹于东?,且在日照县(今属山东省)有?雹神李左车祠?。而据传说,博兴县城北十五里有李左车墓,?俗传李左车为雹神,每年三月初六日,距李墓较近各村众相率顶礼谒墓祈禳;距墓远者,亦于是日相约备牲醴祭于村西北三百步外,祭毕埋之,去来均不回顾,是年辄丰稔,雹不为灾。? (民国二十五年《博兴县志》卷十七)

 [11]上帝玉敕(ch?斥):道教称上帝为玉皇大帝,简称玉皇、玉帝。?玉敕?,犹?御敕?,帝王的诏命。玉,敬辞。敕,敕令。

 [12]文去勿武:温文离开,不要勇武。

 [13]氤氲 (yīn yun因晕)匝(zā扎)地:烟雾绕地。氤氲,烟云弥漫的样子,一般形容云气蒸腾。匝,环绕。

 译文

 王筠苍公,到楚中上任做官。一到任,他就登龙虎山拜谒张天师。到了湖边,王公刚上船,就见一人驾一叶小舟而来。来人到了王公船前,就叫船上的人通报王公。王公出来接见,见此人相貌高大魁伟,很是不凡。那人见了王公,马上从怀中拿出张天师的帖子呈上,说:?天师知道大人带着护从来了,特派我来迎接带路。?王公惊讶天师早有知晓,心中越发崇敬,因此,更加虔诚地前去拜谒。

 到了天师处,天师摆下宴席招待。在一边侍奉的人,穿的衣服,长的相貌,都不像平常人一样。迎接王公的那位官员,也站在一边侍卫。一会儿,他走到天师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。天师便对王公说:?此人是先生的老乡,不认得吗?王公表示不认得,问是谁,天师说:?他就是世上传说的雹神李左车将军。?王公非常愕然,马上另眼相看。天师说:?他刚才说奉旨要去降雹子,特来告辞。?王公问:?到哪里去?天师说:?章丘。?王公因为章丘是淄川的近邻,忙离席下拜请求不要去降冰雹。天师说:?这是上帝的玉旨,降多少雹子都是有数的,哪能徇私情?王公哀求不止。天师低头想了半天,就对雹神嘱咐说:?你可多把雹子下到山谷里,不要伤害庄稼就是了。?又说:?这里贵客在座,走的时候注意斯文一点,不要惊动人。?

 雹神就走到院中,忽然脚下生烟,云雾绕地,过了一刻多钟后,他便极力飞腾,开始和树一样高;再一飞腾,就与楼阁一样高,最后霹雳一声,向北飞去。房屋震动,桌上的餐具也摇摇晃晃。王公害怕地说:?他这是去打雷吗?天师对王公说:?这还是刚才我告诫了他,行动还算缓慢。不然的话,平地一声就去了。?

 王公拜别天师回到官署后,记录下这事的时间。后来派人去章丘查询,果然这一天下了雹子,下得沟满壕平,可庄稼地里只下了几粒。

;

道教四大天师是管什么的?

四大天师,即张天师张道陵,许天师许逊,萨天师萨守坚,葛天师葛玄,道教尊为四大天师。

张天师为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,又称“降魔护道天尊”,“高明大帝”,“正一真人”,“祖天师”。

张道陵本名张陵(34-157年),字辅汉,号天师,道教尊称为张道陵。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,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,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。《清微仙谱》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和《列仙传》传其为汉留候张良的八世孙,沛国(今江苏丰县)人。其父张翳,字太顺,曾客居于天目山。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,即有孕在身。回沛后,于建武(25-56年)

甲午上元(五月十八日)生陵。生时黄云笼室,紫气盈庭,空中光如蛋。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,七岁时遇河上公,得授《道德真经》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。成年后相貌奇异,身长九尺二寸,庞眉广颡,朱顶绿睛,隆准方颐,目有二角。通四书五经,晓天文地理、河洛图纬之书。曾入太学,博学诸经。年二十六“举贤良方正极谏科”。东汉明帝时(58-76年)曾为巴郡江卅(今重庆市)令。后遁隐于北邙山(今河南洛阳北)修长生不死之道。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,授其秘旨。朝廷征为博士,称病不赴。和帝(89-105年)征为太傅,封冀县侯,三诏不出。其志在精诚修炼,得黄帝九鼎丹法。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,炼龙虎大丹。又居嵩山静心冥思,得《三皇内文》《九鼎太清丹经》于是遍访名山,以寻道修真。顺帝时(126-144年),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,二为蜀中峻峰秀岭、涧溪泉瀑所吸引,连入四川,在鹤鸣山(一名鹊鸣山,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)烧炼九鼎神丹,历三年而丹成。服后返老还童,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,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,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,世莫能测。据《列仙全传》称,张陵擅用符水治病,功渎渐著。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箓、三清众经、符箓丹灶秘诀印剑、法服等,奉治蜀地八部鬼神、六天魔王,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,使人鬼分治,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。即为二十四治,每治立阴官一人,仙官一人,分别掌管人事祸福。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七返之功,准备升天,但因其杀鬼太多,终未成功,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,仍居留人间。于是返回鹤鸣山,著作道书二十四篇,创立五斗米道,后世又称天师道、正一道。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,修行谢罪,大功告成,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,朝拜元始天尊,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,令其重返人间,劝化尚未悟道者,遂降临人间演法,治鬼,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,一旦灵至神到,鬼怪立除。永寿(155-158年)二年(156年),功成道著,天神来迎,白日升天。

此后,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,历代皆受朝廷封号:唐天宝(742-756年)六年(747年)册封天师为“太师”,唐僖宗封天师为“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”;宋理宗册封天师为“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”;元成宗加封天师为“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”;明供武(1368-1355)元年(1368年)改封天师为“真人”。

天师之名,始见于《庄子·徐无鬼》文日:“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。”实指尊敬之辞,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。李膺《蜀记》称张陵入鹤鸣山,自称天师。北魏有寇天师(谦之),刘宋有陆天师(修静),唐有杜天师(光庭),宋有萨天师(守坚)等等。“天师”之号始称张道陵的,最早见于《晋书·郝超传》《传》云:“愔事天师道,而超奉佛。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。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,但后世仍称天师,一直沿至今日。

张道陵为道教的创始人,加之其是道法高深、阵魔伏妖、神通广大,白日飞升的仙人,故在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。又为历代神仙故事所烘染,其在民间的影响也十分显著,奉祀一直至今。

许天师,为晋代道士许逊,字敬之,南昌(今江西)人,又称“许真君”。按《十二真君传》:“许真君名逊,字敬之,本汝南人也。祖琰、父肃,世幕至道。”《三教源流授神大全》载,许逊生于吴赤乌(238-251年)二年(239年)正月廿八日,其母先梦金风衔珠,坠落怀中,遂受孕而生。弱冠之年,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,受三清之法,博通经史,明天文、地理,历律、五行、谶纬之书,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。据《云笈七签》记载:一次许逊去打猎,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,适时母鹿生下小鹿,中箭的母鹿不顾一切,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,一会便死去了。许逊见状,心中非常难过,怅然感悟,折其弓矢,锐意神仙之道。晋太康(280-290年)元年(280年),许逊举为孝廉,时年四十二岁,拜为蜀地旌阳县令。从政期间,公正廉明,吏民悦服,民众感其恩德,遂立祠供奉其像,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。后来晋室纷乱,连弃官东归,遨迹江湖,寻求至道。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,又与郭璞一同阴止五敦作乱。郭璞被五敦处刑后,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,至庐江口,遇船工,化度之,教其服草,授以神仙之术。后遇上圣真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,有斩邪擒妖之道法。不久游豫章,遇一少年名慎郎,乃蛟蜃精所化,数兴洪水危害江西,遂化为黑牛,率弟子杀之,为江西翦除水患。自此,许逊道法大显,声名遗迩,求拜弟子甚多。

东晋宁康(373-376年)二年(374年)举家从豫章西山(今江西南昌西山),白日飞升。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。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,均被刻于竹简,令人探取,以决休咎,名日“圣签”。北宋徽宗政和(1111-1118年)二年(1112年)封为“神功妙济真君”,因皇帝梦中显灵,为其疗疾,升观为宫,赐额为“玉隆万寿宫”(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)。南宋绍兴间(1131-1163年),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,因得许逊授《飞仙度人经》、《净明忠孝大法》等。元朝时,道士刘玉用“净明”作为教派名称,主要经典为《净明忠教全书》,并奉许逊为教祖,创立“净明忠孝道”。后来道教将其与张道陵、萨守坚、葛玄共为四大天师。

萨天师,又称萨真人,崇恩真君。相传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,号全阳子。一说为蜀西河(今四川崇宁县西)人,一说南华(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,南华山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)人。元赵道一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云:“自称汾阳萨客。”

萨守坚少时本为医生,因医术不太高明,开错药而吃死了人,于是弃医从道。曾师从于第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、林灵素及王恃宸。据《三教搜神大全》卷二、《列仙全传》卷八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卷二十记载,虚静先生传其咒枣秘术,王侍宸传其雷法,林灵素传其宝扇一把。萨守坚学成秘法后,用咒枣术济贫拔苦,用雷法铲奸除害,用宝扇为民报冤。于是道法大显,闻名遐迩。后被称为“崇恩真君”,又被玉帝封为“天枢领位真人”。

相传萨守坚以法阵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,收其为部将,传其符箓秘诀。然而在民间王灵官的名声远远要比其师响亮。明永乐(1403-1425年)中,供奉王灵官和萨守坚的宫观,香火盛极一时。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、葛玄、许逊共为四大天师。

天师姓葛,名玄,字孝先。丹阳句容(今江苏句窖市)人。三国时的方士,据《抱朴子》记载,曾经从左慈学道,修炼道术,受《九鼎丹经》、《太清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等,并受诸秘诀,后以之俱传郑隐。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,常辟谷服饵,擅符咒诸法,能用符箓为人驱病辟耶。道教尊其为“葛仙公”,又称“太极左仙公”。梁陶景《真灵位业图》将其列为第三层。

道教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,有的说他能将口中吐出的饭粒变成成千上万只蜂,能使顽石走路,蛤蟆、昆虫、燕雀能在他的指挥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,能从井里取钱请客喝酒,能画符箓为民祈雨,有的说他能拿妖捉怪,曾经在酒店鞭打妖邪,为一秀才解除蛇精缠身,焚邪庙恶小鬼,有的说他曾随孙权出游,沉于江中,数旬而归,有的说他曾给屈家二女仙丹,使二人服后成仙而去,有的说他曾在石壁炼食丹药,不小心掉下一粒,一鸟吃后,即成仙鹤,有的说他功行圆满后,东华帝君录其名入仙籍。总之,其仙迹十分广泛。

宋崇宁(1102-1107年)三年(1104年)封为“冲应真人”,淳(1241-1253年)三年(1243年)封为“冲应孚真君”。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、许逊、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。

道教的三天师谁有他们的资料啊?

道教四大天师:张道陵、葛玄、许逊、萨守坚

张道陵

张道陵本名张陵(34-157年),字辅汉,道教称为祖天师。他是汉代张鲁的爷爷,是道教的创始人。

他于东汉末年创立道教,正一真人据说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。《清微仙谱》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和《列仙传》传其为汉留候张良的八世孙,沛国(今江苏丰县)人。其父张翳,字太顺,曾客居于天目山。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,即有孕在身。回沛后,于建武(25-56年)甲午上元(五月十八日)生陵。生时黄云笼室,紫气盈庭,空中光如旦。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,七岁时遇河上公,得授《道德真经》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。

成年后相貌奇异,身长九尺二寸,庞眉广颡,朱顶绿睛,隆准方颐,目有二角。通四书五经,晓天文地理、河洛图纬之书。曾入太学,博学诸经。年二十六“举贤良方正极谏科”。东汉明帝时(58-76年)曾为巴郡江卅(今重庆市)令。后遁隐于北邙山(今河南洛阳北)修长生不死之道。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,授其秘旨。朝廷征为博士,称病不赴。和帝(89-105年)征为太傅,封冀县侯,三诏不出。其志在精诚修炼,得黄帝九鼎丹法。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,炼龙虎大丹。又居嵩山静心冥思,得《三皇内文》《九鼎太清丹经》于是遍访名山,以寻道修真。

顺帝时(126-144年),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,二为蜀中峻峰秀岭、涧溪泉瀑所吸引,连入四川,在鹤鸣山(一名鹊鸣山,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)烧炼九鼎神丹,历三年而丹成。服后返老还童,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,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,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,世莫能测。据《列仙全传》称,张陵擅用符水治病,功渎渐著。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箓、三清众经、符箓丹灶秘诀印剑、法服等,奉治蜀地八部鬼神、六天魔王,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,使人鬼分治,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。即为二十四治,每治立阴官一人,仙官一人,分别掌管人事祸福。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七返之功,准备升天,但因其杀鬼太多,终未成功,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,仍居留人间。于是返回鹤鸣山,著作道书二十四篇,创立五斗米道,后世又称天师道、正一道。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,修行谢罪,大功告成,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,朝拜元始天尊,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,令其重返人间,劝化尚未悟道者,遂降临人间演法,治鬼,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,一旦灵至神到,鬼怪立除。永寿(155-158年)二年(156年),功成道著,天神来迎,白日升天。

此后,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,历代皆受朝廷封号:唐天宝(742-756年)六年(747年)册封天师为“太师”,唐僖宗封天师为“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”;宋理宗册封天师为“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”;元成宗加封天师为“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”;明洪武(1368-1398)元年(1368年)改封天师为“真人”。

天师之名,始见于《庄子·徐无鬼》文日:“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。”实指尊敬之辞,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。李膺《蜀记》称张陵入鹤鸣山,自称天师。北魏有寇天师(谦之),刘宋有陆天师(修静),唐有杜天师(光庭),宋有萨天师(守坚)等等。“天师”之号始称张道陵的,最早见于《晋书·郝超传》《传》云:“愔事天师道,而超奉佛。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。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,但后世仍称天师,一直沿至今日。

张道陵为天师道的创始人,加之其是道法高深、镇魔伏妖、神通广大,白日飞升的仙人,故在正一派中的地位十分崇高。又为历代神仙故事所烘染,其在民间的影响也十分显著,奉祀一直至今。

天师道第六十五代后裔:

张金涛:天师府主持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、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、 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。

张金华:天师府驻京办主任、中华天师道友会执行会长、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、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。天师府、龙虎山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。

葛玄

葛玄(164-244):字孝先,葛家道创始人,为道教灵宝派祖师。被尊称为葛天师。汉族,丹阳郡句容(今属江苏)人,葛洪之从祖父(祖父之兄)。《抱朴子·金丹篇》称曾从左慈学道,受《太清丹经》、《黄帝九鼎神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等道经,于閤皂山(今江西樟树市境内)修道。后遨游山川,周旋于括苍、南岳、罗浮诸山。后汉室倾覆,三国战乱,于是删集《灵宝经诰》,精心研诵“上清”、“灵宝”诸部真经;曾嘱其弟子郑隐,在他死后将“上清”、“三洞”、“灵宝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,世世箓传。据说,吴嘉禾二年(233),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,筑坛立炉,修炼九转金丹。《灵宝经箓》传自葛玄,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。《三国志·吴书》记载:孙权好道术,葛玄尝与之游,得权器重,特于方山立洞玄观。《舆地志》也有赤乌二年(239)建立方山观的记载。北宋崇宁三年(1104)封“冲应真人”;南宋淳皊六年(1246)封“冲应孚佑真君”。道教尊为葛仙翁,又称太极仙翁。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、许逊、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。

天师姓葛,名玄,字孝先,丹阳句容(今江苏句容)人。三国时的方士,据《抱朴子》记载,曾经从左慈学道,修炼道术,受《九鼎丹经》、《太清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等,并受诸秘诀,后以之俱传郑隐,相传他在江西阁皂山修道,常辟谷服饵,擅符咒诸法。道教尊其为“葛仙公”,又称“太级左仙公”。传说他的修行感动了太上老君、太极真人降临, 传授给他真经36卷,从而使他成了道教灵宝派的创始祖师。

道教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,有的说他能将口中吐出的饭粒变成成千上万只蜂,能使顽石走路,蛤蟆、昆虫、燕雀能在他的指挥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,能从井里取钱请客喝酒,能画符箓为民祈雨,有的说他能拿妖捉怪,曾经在酒店鞭打妖邪,为一秀才解除蛇精缠身,焚邪庙恶小鬼,有的说他曾随孙权出游,沉于江中,数旬而归,有的说他曾给屈家二女仙丹,使二人服后成仙而去,有的说他曾在石壁炼食丹药,不小心掉下一粒,一鸟吃后,即成仙鹤,有的说他功行圆满后,东华帝君录其名入仙籍。总之,其仙迹十分广泛。

宋崇宁(1102-1107年)三年(1104年)封为“冲应真人”,淳祐(1241-1253年)三年(1243年)封为“冲应孚真君”。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、萨守坚、许逊共为四大天师。

许逊

许天师,为晋代道人许逊,字敬之,号旌阳,南昌(今江西)人,又称“许真君”。许逊生于吴赤乌(238-251年)二年(239年)正月二十八日,在南宋时被净明道奉为祖师。

按《十二真君传》:“许真君名逊,字敬之,本汝南人也。祖琰、父肃,世幕至道。”《三教源流授神大全》载,许逊生于吴赤乌(238-251年)二年(239年)正月廿八日,其母先梦金风衔珠,坠落怀中,遂受孕而生。

弱冠之年,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,受三清之法,博通经史,明天文、地理,历律、五行、谶纬之书,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。据《云笈七签》记载:一次许逊去打猎,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,适时母鹿生下小鹿,中箭的母鹿不顾一切,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,一会便死去了。许逊见状,心中非常难过,怅然感悟,折其弓矢,锐意神仙之道。晋太康(280-290年)元年(280年),许逊举为孝廉,时年四十二岁,拜为蜀地旌阳县令。从政期间,公正廉明,吏民悦服,民众感其恩德,遂立祠供奉其像,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。后来晋室纷乱,连弃官东归,遨迹江湖,寻求至道。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,又与郭璞一同阻止王敦作乱。郭璞被王敦处刑后,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,至庐江口,遇船工,化度之,教其服草,授以神仙之术。后遇上圣真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,有斩邪擒妖之道法。不久游豫章,遇一少年名慎郎,乃蛟蜃精所化,数兴洪水危害江西,遂化为黑牛,率弟子杀之,为江西翦除水患。自此,许逊道法大显,声名遗迩,求拜弟子甚多。

东晋宁康(373-376年)二年(374年)举家从豫章西山(今江西南昌西山),白日飞升。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。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,均被刻于竹简,令人探取,以决休咎,名日“圣签”。北宋徽宗政和(1111-1118年)二年(1112年)封为“神功妙济真君”,因皇帝梦中显灵,为其疗疾,升观为宫,赐额为“玉隆万寿宫”(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)。南宋绍兴间(1131-1163年),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,因得许逊授《飞仙度人经》、《净明忠孝大法》等。元朝时,道士刘玉用“净明”作为教派名称,主要经典为《净明忠教全书》,并奉许逊为教祖,创立“净明忠孝道”。后来道教将其与张道陵、葛玄、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。

萨守坚

萨天师又称萨真人,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之一。崇恩真君。是宋代著名道士,号全阳子。一说为蜀西河(今四川郫县唐昌镇)人,一说南华(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,南华山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)人。元赵道一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云:“自称汾阳萨客。”相传萨守坚以法阵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,收其为部将,传其符箓秘诀。然而在中国民间王灵官的名声远远要比其师响亮。明永乐(1403-1425年)中,供奉王灵官和萨守坚的宫观,香火盛极一时。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、葛玄、许逊共为四大天师。

好了,今天关于天师最强蜀弓阵容搭配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对天师最强蜀弓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了解,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天师最强蜀弓阵容搭配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。